|
楼主 |
发表于 2006-9-27 23: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披头士\"与英国摇滚乐
摇滚乐的兴起把原来的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产业闹得天翻地覆。一些著名的波普歌手的声音被普莱斯利、小理查德和刘易斯等人的摇滚歌声所替代,五大唱片公司统治的唱片工业遭到了几百家小唱片公司的侵袭。一个面向成年白人的市场变成了面向青少年的市场,这些青少年对黑人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摇滚乐确实迎来了一场革命。但是,这场革命在1964年当它即将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时候,却失去了当初的锋芒。主流摇滚让位于温和摇滚、波普、冲浪音乐等,一时间,围绕60年代的摇滚乐将如何发展引来众说纷纭。而这个时候的美国社会也正处于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属于美国人的摇滚乐却让英国人闯了进来。在\"披头士\"( The Beatles)乐队的影响下,美国正趋消散的摇滚乐开始重获生机,由此掀起了摇滚乐历史上的一次新的高潮。
1、\"披头士\"的发展历程
就像50年代的摇滚乐以普莱斯利为代表一样,60年代推动和支配摇滚乐坛的主要代表是\"披头士\"。不仅如此,\"披头士\"也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摇滚乐队。
1958年,英国利物浦青年约翰·列农(JohnLennon,1940~1980,主唱兼节奏吉他)组织了一个乐队,参加这个乐队的有当地青年保罗·麦卡特尼(PaulMcCartney,生于1942年,贝司兼主唱)、乔治·哈里森(GeorgeHarrison,1943~2001,主音吉他)和另外两位青年。乐队曾几经易名,开始起名为\"甲壳虫\"(Beetles),最后列农故意把Beetles拼作Beatles。1962年,另外两名青年先后离队,林格·斯塔尔(RingoStarr,生于1940年,鼓手)加入其中,\"披头士\"的四名队员从此固定下来。1961年,利物普唱片公司的老板布莱恩·爱泼斯坦(BrianEpstein)发现了他们的巨大潜力,成了他们的经理人。首先,他所做的事情是包装\"披头士\"的外形:长头发、无领四扣的上衣、烟囱似的长裤子和矮靴子。1962年,EMI下属的\"帕洛风\"(Parlophone)唱片公司经理乔治·马丁(GeorgeMartin)与\"披头士\"签约,并与同年9月发行《爱我吧》(love me do,例23)和《附言:我爱你》(P.S.I loveyou)两首歌曲。1963年3月又推出一首《请让我愉快》(Please,Pleaseme),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登上了榜首。同年由\"帕洛风\"发行的其他歌曲如《从我到你》(from me to you)、《他爱你》(sheloves you)、《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hand)接连获得第一。\"披头士\"因此而名声大振。11月,\"披头士\"被邀请在皇家综艺剧场参加演出,英王太后和玛格丽特公主都出席了现场。1964年,\"披头士热\"传到了美国,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差不多成了披头士的天下。大街小巷到处飘荡着披头士的声音。同年,他们的第一部电影《辛劳之夜》(Ahard day\\\'snight)放映,同样引起了轰动。影片的主题歌使\"披头士\"荣获当年格莱美最佳演唱小组奖。1965年6月,\"披头士\"还获得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发的不列颠王国勋章。
到此为止,主要是\"披头士\"的早期活动。从他们的歌曲中可以看到,早期的风格都比较简单、明快、无忧无虑,而且还便于舞蹈,在艺术上缺乏创新。
到了1965年末的时候,\"披头士\"已经取得了很少歌星能够取得的优越地位:不管他们演什么,听众都能接受。听众认为:\"披头士总是对的。\"因此,他们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大胆实验,摆脱流行音乐的老一套,从而对摇滚乐的发展做出贡献。正在这个时候,麦卡特尼和列农的不同个性开始显露出来。保罗·麦卡特尼是保守的、易动感情的,渴望给人快乐,愿意顺从习惯的;约翰·列农是反叛的、进攻性的,酷爱讽刺,擅长文学,而且在音乐上没有那么高的天分。
1965年,麦卡特尼完成了一首歌曲《昨天》(Yesterday,例24),并采纳乔治·马丁的建议,用弦乐四重奏形式来伴奏。很快这首歌就登上了排行榜榜首,而且据统计,至今它的翻唱版本已超过了2500多种,创历史之最。但是,列农并不喜欢这首温柔的抒情歌曲。接着,他们推出的三张专辑《橡胶灵魂》(Rubber Soul)、《昨天和今天》(Yesterday andToday)、和《左轮手枪》(Revolver),实验成分逐渐加大,表现了\"披头士\"已从早期在歌曲中大呼\"耶、耶、耶\",开始过渡到艺术上追求专业技巧、力求更加精致的阶段。
《橡胶灵魂》首先从封面上看就与前不同。\"披头士\"四个人的面孔都有点变形,这种多多少少的超现实手法暗示了后来被称作\"迷幻摇滚\"的音乐。专辑中包括了《单字》(The word)、《米歇尔》(Michelle)、《在我的生活中》(In mylife)等歌曲,其中另一首歌曲《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中运用了印度的西塔尔琴(Sitar)而独具特色。
第二张专辑《昨天和今天》仅在美国发行。其中《哪里都不去的人》(Nowhere man)的歌词受民谣摇滚的影响,显示了更多的社会评论的性质。
在第三张专辑《左轮手枪》中,《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Rigby)使用了弦乐八重奏形式,这种歌曲从很多方面预示了后来发表的《佩伯军士的孤心俱乐部乐队》的风格。通过这三张专辑的制作?quot;披头士\"积累了大量录音棚实验的经验,于1967年推出了他们最经典的一张专辑《佩伯军士的孤心俱乐部乐队》(Sergeant Pepper\\\'slonely hearts clubband)。这张专辑由\"披头士\"与管弦乐队合作,在制作人马丁的监制下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制作而成。它不仅是\"披头士\"长时间艺术探索的鼎盛之作,同时在摇滚乐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佩伯军士》是一套组歌,共12首歌曲。标题曲《佩伯军士》不仅是组歌的开始曲,也作为统一全曲的主题反复出现。这里的佩伯军士实际上就是代表\"披头士\"乐队自己,他们在一种迷幻音乐会的气氛中进行一系列的演唱。比如《缀满钻石的天空中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Diamond),歌名几个单词的开头字母LSD即明显暗示了此曲与麻醉药有关,歌词中又出现了各种迷幻景象,但是列农辩白说,这是从他4岁大的儿子的绘画中获得的灵感。音乐上每段节歌都是从三拍子转到四拍子的叠歌,在摇滚乐中是首次出现拍子的转换,这使歌曲不再具有通常摇滚乐的舞蹈性质。录音效果上运用了加大混响和正常人声的对比等等。《拥有你,失去你》(within you withoutyou)则显得缺少规整,乐句长短不匀;从整体上看,迷幻成分较浓,给人带来一种类似催眠的效果。《当我64岁的时候》(when I\\\'msixty-four)是麦卡特尼为他刚过64岁的父亲而写的,歌曲把人们带回到30年代类似拉格泰姆的风格中。《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the life)是最后一首曲子,歌词明显地涉及吸毒,内容比较消极,表现了对日常生活的厌倦,因此引起了听众的争议。
总的来说,《佩伯军士》是流行音乐历史上一项空前的创举,此专辑荣获1967年格莱美最佳唱片奖,但这也成了\"披头士\"乐队走向散伙的转折点。
《佩伯军士》以后,\"披头士\"的道路开始出现滑坡。首先,经理人爱泼斯坦于1967年因吸毒过量而去世,给\"披头士\"带来了不祥的预兆;而后,乐队内部出现矛盾。特别是列农结识了rib先锋派艺术家大野洋子(YokoOno)后给他的生活和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列农常把时间花在与她的合作上,而对\"披头士\"的事情也不再那么热心了。尽管如此,在\"披头士\"解散以前,除了一些单曲如《嘿,裘德》(Hey Jude)、《革命》(Revolution)外,还是发行了三张专辑:《披头士》(TheBeatles)、《修道院路》(Abbey Road)和《顺其自然》(Let It Be)。
《披头士》专辑是一套双张唱片,封面是全白的,故又名《白色专辑》(The whitealbum)。《白色专辑》共30首歌曲,风格极不相同,其实这张专辑并不是乐队的集体创作,只是把个人的作品巧妙的凑到了一起而已。比如:《回到苏联》(Back in the U.S.S.R)是一首主流摇滚歌曲;《为什么我们不在路上这么做》(Why don\\\'t we do it in theroad)采用的是传统的节奏布鲁斯演唱风格和12小节布鲁斯曲式结构;《蜂蜜馅饼》(HoneyPie)是一首古老的波普歌曲复制品;风格最特别的是列农创作并坚持放在其中的《革命之9》(Revolution9),它的长度超过了8分钟,由各种各样的声音拼接而成;接着同样是列农创作的《晚安》(Goodnight),是由管弦乐伴奏的一首地道的波普歌曲;《无情的浣熊》(RockyRaccoon)是一首幽默的叙事歌,由麦卡特尼创作并演唱,用原声吉他和口琴伴奏。《白色专辑》在音乐上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专辑排行榜上获第一名,持续9周。
《修道院路》的标题指的是百代公司(EMI)的录音棚所在地,\"披头士\"在那里录制了大量的作品O瘛栋咨?专辑》一样,四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作品,由整个乐队演唱并演奏。这张专辑中包括了哈里森的《某事》(Something)、《太阳出来了》(Here comes thesun);列农的《一起来》(Come together)、《我需要你》(I wantyou);麦卡特尼的《哦,亲爱的》(Oh,darling)、《因为》(Beause)等歌曲,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修道院路》成为\"披头士\"最畅销的专辑,在排行榜上连续11周夺冠。
《修道院路》以后,\"披头士\"再也没有聚集在一起录制专辑。1969年,列农和大野洋子发行了一首单曲《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chance),1970年5月,斯塔尔发行了专辑《多情的旅程》(sentimentaijourney),麦卡特尼和哈里森也都忙着准备自己的专辑。显然\"披头士\"的成员们已经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1970年4月,\"披头士\"的又一部电影《顺其自然》(Let itbe)上映,同时也发行了同名专辑。这些歌曲实际上都是一年以前录制的,\"披头士\"成员们谁也没兴趣对它投入精力,最后由美国一位制片人帮着编辑、混合而成,但是专辑的主打歌曲《顺其自然》中以\"柱式和弦\"为主要伴奏织体的方法被日后的摇滚乐队普遍采用。
\"披头士\"从成立到解散共创作歌曲约200首,其中有强劲的主流摇滚(Ma包含eam Rock)、先锋派摇滚(Avant-gardeRock)、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交响摇滚(SymphonicRock)以及轻松愉快的摇滚小曲等各种风格。主要题材是爱情,也有些歌词(主要是后期)涉及社会事件、人际交往、怀念家乡、和平友爱、药物体验以及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或无意义的意识流歌词等。他们继承了摇滚乐头十年的成果,以自己的创造和革新,丰富和发展了摇滚乐,把摇滚乐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此,摇滚乐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音乐,它有了更多的让人思考的东西,更多的隐藏在音乐背后的东西。60年代成长起来的英美两国的年轻人,很少不与他们的歌声发生联系。可以说他们的歌声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趣味、服装发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披头士\"的出现使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摇滚乐现象,以及摇滚乐的音乐和歌词,以致后来大学里也开设了摇滚乐课程(这在60年代初还是不可想象的)。
1970年\"披头士\"解散以后,乐队成员作为个人继续活跃在摇滚乐坛。四人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是麦卡特尼,他和他的妻子组建?quot;双翼\"(Wings)乐队,其中发行的很多专辑都很受欢迎。列农的日子则更带传奇色彩。他与妻子大野洋子组建了\"柔顺的洋子\"(PlasticOno)乐队,并于1971年离开英国移居美国纽约,而后卷入各种政治活动,并创作了如《权力归于人民》(Power to thepeople)等歌曲,同年发行的专辑《遐想》(Imagine)可能更好地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1975年,列农为了和妻子、儿子安静地生活在一起,放弃了一切公开的音乐活动,整整5年没有露面。1980年,他再次复出,发行专辑《双重幻想》(Doublefantasy),使乐迷们欣喜若狂。不料,就在当年的12月,在曼哈顿自己公寓前,列农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歌迷枪杀身亡,时年40岁。
2.\"披头士\"的创作手法
1966年以前,摇滚乐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喧闹的音乐,具有较快的、强烈地4/4拍子,一般化的旋律、缺乏新意的歌词、三个和弦的和声;一首曲子的长度约2分半钟左右;结构简单,包含了很多重复。但是,到了1967年下半年时,这种老的模式被打破了。到60年代末,任何摇滚乐队,只要它有足够的创造性,可以奏出任何声音,基本上没有限制。虽然,其他摇滚乐手也对此做出了贡献,但是,主要的贡献却来?quot;披头士\"。
(1) 节拍、节奏与速度
传统的摇滚乐的节拍一般都是一贯到底的4/4拍,很少有例外。而在\"披头士\"的歌曲里,不仅有2/4、3/4、6/4等节拍,还有各种节拍的混合使用,转换十分自如。如:《你所需要的只是爱》(All you need is love)中的一个片断,是3/4拍和4/4拍的混合(例25)。
再如《黑鸟》(Black bird)中的节拍转换更为自由,3/4拍、4/4拍和6/4拍交替出现(例26)。
流行歌曲中很少使用的5/4拍但也能够在\"披头士\"的歌曲中找到,如《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例27)。
各种节拍的混合使用,使得歌曲的节拍重音律动飘忽不定,所以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
在歌曲的节奏处理上,\"披头士\"善于运用各种时值的\"节奏连音\"来改变节拍单位的固有时值,使节奏变得更为生动。如《永远的草莓地》(Strawberrt fields forever)中的一个片断(例28)。
在这个片段中,除了常规的八分音符三连音外,还有四分音符的三连音,再加上正常时值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短短的几小节中出现如此多的节拍单位,这在传统的摇滚乐中是十分罕见的。
人为地改变正常节拍中的重音位置,造成一种节奏上的暂时\"离调\",这是爵士乐中常用的手法。?quot;披头士\"的歌曲中,这种手法也时有所见。如《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伴奏中的一个钢琴片断(例29),
它通过对重音的改变,将节拍律动由4/4拍暂时改换成了3/16拍。
从速度上看,传统的摇滚乐大都比较快,人们认为中速和慢速只适合于流行歌曲,\"披头士\"对此也进行了突破。《一起来》(Cometogether)和《负重》(Carry that weight)都是\"份量\"较重的摇滚歌曲,但其速度只有每分钟80拍,《我需要你》(Iwant you)向来被认为是\"重金属\"的先驱之作,每分钟却只有45拍。
(2) 曲式结构
直到60年代初,大部分流行歌曲和摇滚乐仅采用有限的几种曲式,如:
a.12小节布鲁斯曲式
前奏 |12小节| 12小节| 间奏 | 12小节| 尾声 ||
b.AABA曲式
前奏| A | A | B | A | 间奏 | B | A | 尾声 ||
又如,乐句长度为4小节,全曲长度约2分钟左右等等。在披头士的早期创作中,有许多歌曲的结构也都是遵循以上几种模式。随着创作个性的日趋成熟,他们开始摆脱了这种限制。
首先,他们的歌曲篇幅加长了。如《生活中的一天》,五分多钟;《我需要你》,有七分半;《革命之9》(Revolution 9)超过了八分钟。
当然,通过反复来拉长歌曲的篇幅,这是最简单又常用的方法。\"披头士\"的《嘿,裘德》和《我需要你》就是这么做的。但是,他们的许多歌曲是通过不同段落的对比组合来建立一个较为庞大的曲式结构的。如《生活中的一天》(例30),曲式结构图如下:
---A--- -B- - A\\\'-
结 构:前奏 + a1 + a2 + a3 + 间奏 + b + a4 + 尾声
小节数: 4+4+2 4+5 4+5+3 5+5+10 4+5+3
这是个十分独特的结构。从主题材料上看,这首歌有两个主要音乐材料:a与b,构成一个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ABA\\\'。然而,从整个篇幅和音乐发展的逻辑上看,这首歌似乎又是一个二段体:A+B、A\\\'。再看A、B、A\\\'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又各不相同,形成了一个变化丰富而又高度统一的曲式结构。
这首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乐段打破了以4小节及其倍数(8、12、16等)为单位的方整结构。如a3乐段由一个4小节乐句和一个5小节乐句再加上一个3小节的补充乐句而构成。B乐段更为奇特,是两个5小节的乐句加上一个11小节的托腔而构成。
这种非方整性的乐句、乐段结构与上面介绍的\"节拍转换\"一样,也是\"披头士\"的常用音乐语汇。如著名的《昨天》的结构就非常独特(例31)。
它是一个七小节的乐段,由一个3小节乐句和两个2小节乐句构成,形成一个3+2+2结构的乐段。这个乐段看似奇怪,但演唱起来却十分自然流畅。 (3) 和声与调性
在\"披头士\"以前,除了\"沙滩男孩\",绝大部分的摇滚乐在和声方面也都比较简单。通常只用自然大调的三个基本和弦 I、IV、V,而\"披头士\"的和声既不同于传统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中所用的 I-IV-I-V-I 的和声序列,也不同于流行歌曲中的I-VI-IV-V 的进行方式,而是别出心裁,进行大胆的探索、革新。
在和弦的运用上,他们突破了流行歌曲以\"自然音和弦\"为主的传统,广泛运用各种类型的\"变体和弦\"。如《永远的草莓地》中的第一段(例32)。
较多地使用变体和弦,会使音乐的调性发生游移,这种调性游移的和声手法在大型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用得比较多,但是在结构短小、曲调简单的流行歌曲中却是极为少见的。
\"披头士\"还善于将各种非\"功能\"性的调式化和声语汇用于创作中,使作品的和声呈现出丰富、清新、奇特的面貌。如《为凯特先生的善行》(Being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的第一句,除了IIm、V 两个和弦属于C大调,其余三个和弦均来自同主音小调(例33)。
(4) 音色与配器
\"披头士\"在节奏、曲式、和声等音乐技术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对普通听众来说,最为吸引他们的可能还是音色的运用。
从演唱上看?quot;披头士\"最主要的音色是人声。主唱约翰·列农和保罗·麦卡特尼都有着较强的音色变化能力。在《昨天》(Yesterday)、《漫长而曲折的缆贰罚═he long and windingroad)中,麦卡特尼的声音温柔而抒情;在《哦,亲爱的》(Oh,darling)和《为什么不在路上这么做》(Why don\\\'t we doit in the road)中,他的声音又变成传统的\"节奏布鲁斯\"式的喊唱风格。再如列农在《缀满钻石的天空中的露西》(Lucy in thesky with diamond)中采用了一种懒洋洋的\"迷幻式\"唱法,但有时候他的声音却非常干净,有时也变得非常的粗犷。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披头士\"的阵容为主音吉他、节奏吉他、贝斯和鼓。但是,他们在制作唱片时,经常加入其他的乐器以加强作品的织体结构。如:
《昨天》(Yesterday)中运用了弦乐四重奏;
>Yesterday视频
Yesterday试听
Beatles 介绍
《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中运用了弦乐八重奏;
《你得藏起你的爱》(you\\\'ve go hide your love away)中运用了长笛;
《因为》(Because)中运用了古钢琴;
《潘尼小巷》(Penny lane)中运用了短号;
《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运用了铜管乐队;
Yellow submarine试听
《为凯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运用了管风琴和低音口琴;
《蜂蜜馅饼》(Honey pie)中运用了双簧管;
《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中运用了管弦乐队。
除了常规的西洋乐器外,\"披头士\"还在歌曲中运用了许多印度的民族乐器。如: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中的西塔尔琴(Sitar);
《拥有你,失去你》(Within you,Withuot you)中的塔布拉鼓(Tabla)和迪尔鲁巴琴(Dilruba)等。
为了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披头士\"的歌曲中还时常融入各种自然音响。如:
《回到苏联》(Back in the U.S.S.R.)中飞机的轰鸣声;
《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Good morning)中的鸡叫声以及各种动物的鸣叫声;
《黑鸟》(Black bird)中的鸟鸣声;
《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的各种嘈杂声等等。
\"披头士\"在音乐手法上的创新,对当时和后来的摇滚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披头士\"在摇滚乐历史上被誉为\"最伟大的乐队\",他们授之无愧。
3、\"滚石\"和其他乐队
随着\"披头士\"在1964年第一次登上美国大陆取得成功以后,英国其他摇滚乐队也纷纷来到摇滚乐的故国演出。摇滚乐已不再是美国的专有产品。在后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摇滚乐的有些重要倾向是由美英两国共同建立,甚至是从英国首先开始的。
如前所述,\"披头士\"的音乐中既有温和的一面,又有粗犷的一面。它反映了麦卡特尼和列农两人不同的创作个性,但也多少启示了日后访美的英国摇滚乐,以至整个摇滚乐的两大类型,即,一类比较温和、精美,很少反叛性;另一类更加粗犷、猛烈,发展了主流摇滚中的强劲风格。可能由于披头士早期的可爱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一般人都把\"披头士\"当作是前一种摇滚乐类型的代表,而把英国另一个重要的摇滚乐队\"滚石\"当作是后一种摇滚乐类型的代表。
\"滚石\"(The Rolling Stones)乐队
\"滚石\"乐队是由主唱迈克尔·贾格尔(Michael Jagger,生于1943年)和吉他手兼创作者凯思·理查德(KeithRichard,生于1943年)为核心于1961年成立的。他们俩人都对节奏布鲁斯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又吸收了布莱恩·琼斯(BrianJones,吉他手)、比尔·怀曼(Bill Wyman,贝司手)和查理·沃茨(CharlieWatts,鼓手)共5人,并以布鲁斯歌手马迪·沃特斯的一首歌曲《滚石》(Rolling Stone)作为乐队的名称。
最初,\"滚石\"的创作只是模仿披头士的风格,连穿着打扮也和披头士一样。后来,他们决意脱掉披头士式的服装,穿上街上最随便的服装,把头发留得比披头士还长,乱蓬蓬的,树立起\"粗鲁、叛逆、威胁\"的形象。在音乐上,他们与\"披头士\"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在黑人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强化布鲁斯音乐的浓烈风格,突出摇滚乐的厚重节拍。1964年,\"滚石\"发行的一张唱片《滚石》表明了强劲的节奏布鲁斯音乐在英国的真正出现。同年,他们两次来到美国;1965年第三次访美。1969年,\"滚石\"再一次来到美国,并在西海岸举行了一场类似\"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音乐会。由于安排不当,现场出现混乱,造成4人死亡的恶性事件。
70年代,仍然是\"滚石\"的全盛时期,他们到处巡回演出,从他们的表现和乐迷们的行为来看,它已成为摇滚乐坛最叛逆、最反社会、最享乐主义的典型。
\"滚石\"是世界上最持久的一个乐队,成立迄今已有30多年,影响波及三代人,但它的音乐总的来说比较简单。\"滚石\"与\"披头士\"虽然都基于同一块土壤,即50年代的摇滚乐,但却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披头士\"走上了革新的道路,\"滚石\"则继续主流摇滚风格,突出和强化节奏布鲁斯最原始、最基础的部分。\"滚石\"为70年代的硬摇滚(Hard Rock),朋克摇滚(Punk Rock)以及80年代的重金属(HeavyMetal)开辟了道路,在这方面,它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乐队都大得多。
60年代来到美国访问的英国摇滚乐队中,风格比较接近\"披头士\"的有?quot;赫尔曼的隐士们\"等乐队;风格比较接近\"滚石\"的有:\"谁\"、\"动物\"和\"新兵\"等乐队。
\"赫尔曼的隐士们\"(Herman\\\'s Hermits)乐队
\"赫尔曼的隐士们\" 乐队成立于1963年,共五人,领队是彼特·努恩(PeterNoone,生于1947年)。\"赫尔曼\"的摇滚乐比较温和,很少创新,被称作\"泡泡糖摇滚\"(Bubble gumRock),主要表现十几岁年轻人的爱情等日常生活。1965年,他们第一次访美演出。到当年年底,他们的唱片在美国销售量超过1400万张。
\"谁\"(The who)乐队
\"谁\"乐队由4人于1963年组成,核心人物是彼特·汤申德(PeterTownshend,生于1945年,作词作曲兼吉他手)。他们以反叛的形象、演奏硬摇滚赢得观众的喜爱。他们把布鲁斯和摇滚乐的强劲力量与自发的极端主义和几乎反对一切的倾向结合起来。他们酗酒、吸毒、说脏话,表演作风无法无天。演出时,总是要把声音的分贝提高到震耳欲聋的地步。1965年,在一次音乐会中,作为他们疯狂行为的高潮,汤申德捣碎了他手中的吉他,而鼓手凯思·穆恩(KeithMoon,1947年出生)接着也敲烂了他的架子鼓,引起了观众的狂热反应。自此以后,每次音乐会上他们都这么做,一直保持到1978年穆恩因服毒过量去世为止。1969年,\"谁\"推出一部90分钟长的摇滚歌剧《汤米》(Tommy)引起了极大地轰动。
\"动物\"(Animals)乐队
\"动物\"乐队原是1960年成立的一个小型伴舞乐队。1962年,埃里克·伯登(EricBurdon,生于是1941年)加入后成为英国60年代迅速发展的摇滚乐中的一个重要乐队。1966年,乐队解散。伯登成立了\"新动物\"(NewAnimals),参加吉米·亨德里克斯乐队的工作,然后又成立了自己的\"战争\"(War)乐队。
\"新兵\"(Yardbirds)乐队
\"新兵\" 乐队由五人组成,其中有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生于1945年)、吉米·佩奇(JimmyPage,生于1944年),杰夫·贝克(JeffBeck,生于1944年)等十分重要的吉他手。起先,他们只是演奏传统的节奏布鲁斯,接着逐渐转向摇滚乐。克莱普顿发展了即兴的间插段(break,一种插在歌声暂停时演奏的片段)形式,使它可以延续30分钟之久。这种长时间的器乐独奏成为60年代旧金山乐队的典型手法之一。从\"新兵\"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追寻出从最初的布鲁斯到以布鲁斯为基础的摇滚乐、最后到重金属这样一条发展线索。1968年,\"新兵\"解散。吉米·佩奇重新组成\"新新兵\"(New Yardbirds),后改名为\"莱德·泽普林\"(Led Zeppelin)乐队。
|
|